在劏房里生活,本就多有不便,而如果是一家四口人,擠在只有4.5坪的劏房里生活六年時間,又會是何種狀態呢?
今年40歲的王師傅和妻子,就拉扯著兩個女兒在劏房里住了6年的時間,他們這間劏房面積大概有4.5坪左右,即便如此,他的家在一眾劏房戶里還算好一點的。
別看小小的劏房只有4.5坪面積,但卻塞下了兩間臥室(其中一間融入客餐廳)、一間廚房和單獨的衛生間,最離譜的是——每個月要6200港幣。
言歸正傳,讓我們來一同看看王師傅一家四口的生活環境,以及這間逼仄的劏房吧。
先簡單說說這間劏房的布置、周圍環境,以及王師傅家里的一些情況。
▲行動不便的王師傅
兩年前,王師傅因為體力活兒原因,導致腰椎有三節突出,當時不到40歲的年齡,對家里也是一次打擊;自此以后光是站著就很費力,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:「我真沒辦法」。
說回這間劏房,它由原本一間屋子分成四間,也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「一劏四」戶型,畢竟要住下一家四口,王師傅選了這四間里最大的一間,比鄰居家稍微舒服一些,但有限。 推門進入家中后,左手邊是上下鋪,留給兩個女兒住,餐桌、客廳也都在這里;最里面還有一間超逼仄的小屋子,只能放下一張床,當作王師傅和妻子的臥室。 最讓人無奈的地方就是進門右手邊的廚房空間,雖然勉強能做飯,但卻緊挨著廁所,衛生情況堪憂,我們后面也會一一說到。
該如何形容王師傅家的客廳?除了擠成一團四個字以外,我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。
▲餐桌上的掛架放滿東西
六年來,王師傅一家四口就是在這樣塞滿雜物的家里努力生活,一張餐桌,四把小椅子,組成了王師傅家的客廳和餐廳,每天晚上一家人圍坐在這里吃飯、聊天,是他最溫馨的時刻。
餐桌上方的墻壁裝滿收納架,洗漱用品、電飯煲以及各種生活雜物依次收納在這里,盡可能把縱向空間利用起來,即便顯得家里亂糟糟的,卻也顧不得這麼多了。
夏天的家最為難熬,在日常三十度左右的氣溫下,只能靠頭頂的吊扇來納涼,但因為屋內采光通風不足,難免會有一些潮濕和陰暗的問題,說到這里,王師傅又是一聲長嘆。
客廳的這張桌子,也是一家人共用的書桌、寫字桌,它緊緊靠墻放著,只與大女兒住的下鋪床之間,留出了一條窄窄的過道,連過道上面也安裝了吊柜,將窗外光線擋地嚴嚴實實。
王師傅的兩個女兒都在讀小學,她們并沒有屬于自己的臥室,而是睡在客廳里的上下鋪。
▲客廳對面的上下鋪
王師傅一直覺得自己對女兒有所虧欠,可對于住在劏房里的他,這樣的生活也已是萬分艱辛,只能期待在不久的將來,自己可以等到住進公屋那一天。
大女兒和小女兒,也非常希望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臥室、一張真正的學習桌,和一個相對沒有這麼逼仄的生活空間,為了這個目標,兩人現在也都在很努力地學習,這讓王師傅有了些許欣慰。
在上下鋪的床尾,分別安裝了兩張簡易的桌板,當作姐姐和妹妹的書桌,下鋪屬于姐姐,上鋪屬于妹妹,它們都是那麼的擁擠,又都塞得滿滿當當。
比起正常書桌,床尾加裝的這張小桌自有諸多不便,就不說空間小的問題,單是長時間盤腿、跪坐在桌前,就會讓雙腿發麻,基礎功能都有所欠缺,舒適性就更別談了。
上下鋪也將家里的窗戶一分為二,化作兩扇方形的采光小窗,將那為數不多的自然光帶進家中,但王師傅輕易不開窗,屋外的噪音和蚊蟲,擾得人難以入夢。
哦對了,劏房盡頭一扇窄門,通向家里的「主臥室」,它的空間要更加狹窄昏暗,前面我們提到過,這里是王師傅夫妻二人休息的地方,畢竟女兒一天天長大,還是需要隱私的。
廚房和衛生間緊挨著,只有一道密封性不強的推拉門進行隔斷。
▲廚房內狹窄逼仄的空間
說起來,王師傅家的廚房也算是做了高低台,低處放下單頭灶台,方便炒菜,高處則做水槽,洗碗刷鍋會更加省力一些,只不過它的面積實在是太小,甚至沒有放盤子的地方。
做飯時,王師傅會盡量選擇簡單的菜,雖然有油煙機,但油煙卻也很容易逸散到家里各處角落;至于廚房內的鍋碗瓢盆,則都收納在了靠墻的鐵架子上和墻上,半平米都不敢浪費。
大女兒常常會爬上爬下,幫爸爸蒸飯煮飯,沒錯,餐桌墻面架上放的,就是家里唯一一台電飯煲,廚房實在沒有收納它的地兒。
▲衛生間緊挨著廚房
1㎡大小的廁所,與廚房中間只有一扇門隔斷,一家四口已經是盡量把衛生間打掃干凈了,但礙于是暗衛通風不佳,墻面縫隙又積聚水垢,還是容易滋生霉污。
不過話說回來,4.5坪的劏房,好在能有一個自己家單獨的衛生間,比起許多8㎡、10㎡的劏房需要用公衛公廚的情況要好了太多太多。
家里每一寸空間,不是留出過道和生活區,就是塞滿了各種雜物用作收納。
剛才我們說到的客廳過道上方,就裝了吊柜;餐桌的上方,也安裝了壁掛架,就連靠主臥門的墻邊,也同樣放置了簡易收納柜,當作兩個女兒的衣柜。
上鋪的床尾,也有一個小小的空間,六年前一家人搬來時用到的行李箱,一直放在這里,平時就當成收納換季衣物和被褥的收納箱,甚至快頂到了天花板。
最后,再嘮叨幾句,和大家說一說王師傅這間劏房周圍的居住環境吧。
▲王師傅的家在左邊第一個門
劏房內四戶鄰居共用狹窄的走廊過道,昏暗的燈光照在一扇扇門上,再加上周圍泛霉的墻壁和老舊的電路設施,無形中給人一種破敗的感覺,
劏房外的大樓道,就更是臟兮兮地,王師傅說他甚至看到過有人在這里如廁,但想來也是無奈,就沒有多說什麼。
屋頂的天台,算得上是每家每戶公共的陽台,閑來無事時,王師傅也會帶著女兒來上面玩耍,陽光灑在身上,一時間竟忘了劏房的窘迫,只有遠處的高樓大廈,仿佛在低眉俯瞰著他們。
當問起王師傅,為何不接受一些符合條件的援助時,他說自己有手有腳,雖然行動不便,但也可以靠自己努力生活,他不想被人看不起,這種態度,我自愧不如。
看到這里,相信各位小伙伴也對王師傅的家,以及劏房的生活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,不知道和你想象中的是否一樣?
個人感覺,王師傅的劏房,也只是諸多劏房居住者的一個縮影,雖然居住空間狹小逼仄,但也在努力的生活,只不過這種生活,或許叫做生存會更恰當一些?
若換做是你的話,又能不能忍受一家四口,擠在這樣一間4.5坪的劏房里生活6年時間呢?